top of page
搜尋

他不知道自己生病了:6招協助思覺調症患者接受治療,家屬必看的陪伴指南

思覺失調症

面對家人總是說「我很好啊!」,甚至拒絕看醫生,是不是也讓你常常感到很無助、心累,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?其實很多時候,思覺失調症患者不是他們不在乎健康,而是他們「真的不知道自己生病了」。這不是患者也不是家屬的錯,而是疾病本身帶來的困擾。本文,我們將帶你了解為什麼思覺失調症患者會難以知道自己生病了,並分享6個實用的技巧,幫助你在關係和諧之下,陪伴家人一步步走向治療。


認識思覺失調症:思覺失調症主要的症狀

思覺失調症(Schizophrenia)是一種慢性的精神疾病,主要影響一個人的思考、情緒、行為和認知功能;患者可能出現幻覺(聽到不存在的聲音)、妄想(相信不符合現實的想法)、胡言亂語,甚至影響日常生活。

一、幻覺

幻覺最常見的症狀就是「幻聽」,聽到不存在的聲音,也有可能是幻視。

二、妄想

相信一些不符合現實的想法,像是覺得有人要害他、監視他,或者相信自己有特殊能力。

三、胡言亂語

說話邏輯變得混亂,讓人難以理解,句子可能跳躍、斷裂,使人無法聽懂。

四、行為混亂

行為變得怪異、不斷重複,或者變得僵硬、不太愛動。

五、情感平淡

臉部表情減少、聲音單調,情緒反應變得冷淡,對事情提不起勁。

六、缺乏動力、社交退縮

不想出門、不想和人互動,對原本喜歡的事情失去興趣。


為什麼他們不知道自己生病了?理解「病識感不足」

當我們看到親人行為怪異、說話奇怪,第一個反應可能是:「他是不是生病了?他自己知道嗎?」其實,這背後有幾個關鍵原因:

一、他們的大腦,真的「認為」沒問題

思覺失調症會影響大腦處理現實的功能,患者的世界跟我們看到的不一樣,對他們來說,那些聲音、那些想法都是真實存在的,自然不會覺得自己生病了。

二、他們的自我覺察功能受影響

疾病會讓大腦辨識「我是誰、我怎麼了」的能力變差,他們可能察覺不到自己的行為和別人不一樣,或根本無法接受這樣的事實。

三、否認,有時是一種自我保護

面對難以承受的現實,有些患者會下意識否認,就像人在害怕時會說「我沒事」,這其實是一種本能,讓他們暫時保護自己,不那麼痛苦。

四、他們不是真的不想改變,而是「無法看見需要改變」

就像有人視力不好卻不戴眼鏡,因為他們看出去的世界在他們眼裡是「正常的」;這樣的狀況,不是靠講道理就能改變,需要耐心、信任,以及適當的引導。


面對思覺失調症患者的6招陪伴與協助策略

思覺失調症

一、與患者間信任關係

患者容易對外界感到懷疑、防備,這時候指責、逼迫只會讓他更抗拒;家屬的角色,先從「陪伴」開始,不用急著改變對方,和他聊日常、關心生活瑣事,讓他感覺「你是站在他這邊的」,當有了這份信任,後續才有機會談到治療的事。

二、提供簡單的解釋,而不是講道理

長篇大論、專業術語,對患者來說會變成壓力,嘗試用貼近生活的例子,像是:「最近是不是很容易累、睡不好?我有認識醫生可以幫忙調整睡眠狀況」。讓「看醫生」變成解決問題的方法,而不是「因為生病才要去看醫生」。

三、以間接方式鼓勵服藥

面對拒絕吃藥的情況,可以先從改善「他自己也覺得困擾」的症狀下手,例如:這個藥可以幫助你睡得比較好,不然最近精神這麼差,也辛苦你了」。將服藥變成「讓自己舒服一點」的選擇,而不是「因為生病了才要吃」。

四、激發治療的內在動機

與其說服他「你應該治療」,不如找出他在意的事情當作動力。例如:「如果能睡好、心情穩定,是不是比較有精神做你想做的事情?」讓治療變成「為了自己」,而不是「為了滿足別人」。

五、避免與患者正面衝突

當患者出現偏執、妄想時,直接反駁只會讓他更堅持己見;試著用「我了解你有這樣的感受」來表達理解,但不強化錯誤認知。把焦點放在「當下可以做什麼讓他好過一點」,而不是糾結誰對誰錯。

六、照顧者也要自我照顧

長期面對思覺失調症患者,家屬也會有壓力、情緒崩潰的時候,找到屬於自己的紓壓方式,適時向朋友、專業資源求助,只有自己身心穩定,才能成為他堅強的後盾。


面對思覺失調症的親人,家屬往往最無力的,不是症狀本身,而是「他不知道自己生病了?」當幻覺、妄想、情緒冷淡、行為異常一一浮現時,我們很想拉他一把,卻發現越是直接說明,越容易換來抵抗與疏離。這不是誰的錯。思覺失調症會影響大腦的感知與自我覺察,讓患者真心相信那些「不正常」的經驗是真實存在的。這也是為什麼,「病識感不足」是思覺失調症最難跨越的第一步,我們需要放慢腳步,用信任與理解鋪路。或許這段過程很辛苦,但每一次理解與陪伴,都在悄悄改變彼此的距離。




 
 
 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