恐慌發作與恐慌症:恐慌發作的症狀與自救方法
- seeingclinic2022
- 4月12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已更新:4月13日

「心跳突然加速、胸悶吸不到空氣、全身發抖、失去控制力,擔心自己是不是要發瘋、是不是要死掉了?」
你是否也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歷?這些感受是恐慌發作的常見症狀。恐慌發作可能對個人的生活帶來顯著影響,包括生活、工作和社交等多方面的焦慮障礙。面對恐慌症,我們可以透過了解恐慌發作的症狀,逐步探索其根本原因,並學習應對策略,必要時尋求專業幫助。本文將共同探討恐慌發作的症狀、成因及應對方法。
什麼是恐慌發作與恐慌症?
一、恐慌發作的定義
恐慌發作是一種反覆發生的非預期反應,會突然且在強烈之下產生恐懼與身體不適感,通常在數分鐘內達到症狀達到高峰。在發作期間,可能會出現生理與心理的不適症狀。
二、恐慌症的定義
恐慌症是焦慮症的一種;當恐慌發作反覆發生時,並且對於未來恐慌再次發作有強烈的恐懼感,進而嚴重影響日常生活,甚至影響行為(如避免去某個場所),即可能診斷為恐慌症。
恐慌發作時會有哪些症狀?
根據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出版的《精神疾病及診斷與統計手冊》,列舉了13個症狀如下:
心悸、心臟怦怦跳的感覺、心跳加快
流汗
發抖或顫抖
呼吸急促或有窒息的感覺
喉嚨有異物感
胸部疼痛或不適
噁心或腹部不適
感覺頭暈、步伐不穩、頭暈、感覺要暈倒
發冷或發熱的感覺
感到麻木或刺痛
失去現實感或失去自我感
害怕失去控制或感覺快要瘋了
害爬快要死亡
若在恐慌發作期間,有出現4個以上的症狀,且在數分鐘內感到有強烈的不適感,建議尋求身心科或心理諮商的專業協助。
恐慌症發作該如何自救?
一、恐慌症發作當下的急救方法

覺察當下:當恐慌發作時,不是逃避,而是觀察當下的感受,才能培養應對生理與心理不適合的能力。
找到一個安全的地方:如果在戶外,找到一個低度干擾的空間並嘗試調整呼吸;如果在家中,則以最舒適的方式待在自己謀得安全的地方,並尋找一件能讓自己感到安心的物品陪伴自己,以幫助緩解焦慮。
調整呼吸頻率:透過深呼吸刺激副交感神經,讓身體放鬆下來;若身邊有鐘錶,可以跟著秒針的節奏,調整至最舒適的呼吸頻率。
轉移注意力:如果可以,請暫時放下手邊的事情,可以透過聽音樂、到戶外走走,分散恐慌發作的不適感覺。
心中提醒自己沒事的:心中提醒自己,恐慌發作是會結束的,心中想像自己是在放鬆的狀態,平時也可以多加練習,在恐慌發作時,能夠即時將練習召喚因應。
藥物緩解症狀:由於藥物不是立即發揮作用,若症狀真的感到非常不適,可以在醫師的指示之下服用適當劑量的藥物。
二、恐慌症長期的自我調適

規律作息:保持每天能有規律作息,睡前1小時盡量避免使用3C產品,以減少藍光的刺激;若有午睡的習慣,盡量控制在30分鐘之內,避免影響夜晚睡眠。
適度運動:規律的運動有助於穩定情緒,對神經系統產生正向的作用。如果因為課業、工作繁忙無法安排運動時間,可以運用通勤時間提早一站下車步行,或是中午午休外出走動,讓身體有機會放鬆,讓身心有喘息的空間,重新找回生活的步調與節奏。
適時宣洩情緒:長期的情緒如果沒有適當出口,容易加重心理壓力,與信任的親友談話,或是藉由寫日記的方式來抒發情緒,讓情緒得以被理解與梳理。
練習腹式呼吸:透過深且慢的呼吸,可以安撫過度活化的神經系統。吸氣時讓腹部鼓起,吐氣時讓腹部緩緩收縮,能幫助身體與情緒回到平衡狀態。
避免刺激食物:咖啡因、酒精與辛辣食物,可能刺激交感神經,使心跳加快、家具情緒波動。建議可漸漸調整飲食習慣,如全穀類、堅果、深海魚類等,有助穩定神經系統與情緒狀態。
接受心理治療:心理治療是恐慌症治療中的重要一環,特別對於因壓力、創傷或情緒因素引發的恐慌症狀。藉由能夠更清楚地認識自己的情緒模式、壓力來源,進一步提升對自身狀態的掌控。
面對恐慌症,雖然會有反覆發作的可能,但經過適當的治療與調整,是可以再次重拾對生活的力量。無論是藉由日常的自我調適或是尋求專業的協助,代表正逐步不再讓恐慌症掌控生活,減少恐慌症對日常的生活干擾,逐漸找回內在的安定感。
Comentario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