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搜尋

青少年常見心理困擾有哪些?家長該懂的5種求救訊號

在青春期,孩子的情緒與行為可能變得難以捉摸。你是否曾經覺得「孩子怎麼變了?」其實,許多青少年正在面對內心無法言說的掙扎,並且多數孩子不會主動表現給家長得知,甚至排斥家長的關懷。因此,如果家長能理解正確的親子溝通方式、及時辨識孩子的求救訊號,將能有效陪伴他們走過成長的陣痛。



為什麼青少年階段特別容易出現心理困擾?

青春期是人生中變化最劇烈的階段之一,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,都面臨巨大的壓力與挑戰。青少年在自我認同、情緒調節、人際互動等方面仍在摸索,若沒有足夠支持,容易產生心理困擾。

身體變化與自我認同的拉扯

進入青春期後,孩子的身體會產生明顯變化,這些改變可能讓他們感到尷尬、陌生甚至焦慮。例如,突然長高、長痘痘、月經初潮等現象,容易讓青少年對自己感到不自在。如果缺乏正面的身體意象和性別角色認同,極有可能加深他們對自我的疑惑與否定。

學業與升學壓力的影響

台灣教育體制競爭激烈,國高中生常因考試壓力而感到焦慮與疲憊。不少孩子為了成績熬夜念書,壓力大到影響睡眠與身心健康。一旦無法達成目標,便容易陷入自我懷疑,甚至導致情緒低落與動力喪失。

同儕關係與社群焦慮

青少年非常重視朋友與同儕認同,若在人際互動中遭到排擠、霸凌,或在社群媒體上受到冷落,將對其自尊與情緒造成嚴重衝擊。此外,「網路社群焦慮」也是現代青少年常見困擾,總擔心自己在朋友圈中「不夠酷」、「不被關注」。


青少年常見的3大心理困擾類型

了解青少年常見的心理困擾,有助於家長更快辨識孩子內在的煩惱與痛苦,並提供適時協助。以下為三種最常見的心理問題:

過度擔憂、焦慮症狀

焦慮可能源於對未來的不確定感,或來自過高的自我期待,他們擔心考不好、交不到朋友,甚至害怕父母失望。若症狀加劇,導致出現心悸、出汗、易怒、迴避人群等行為,可能正處於焦慮狀態。這種過度擔憂若未妥善處理,則有機率進一步發展為恐慌症或社交恐懼。

情緒低落或憂鬱傾向

憂鬱症並非成人專屬,青少年同樣可能受困於長期的情緒低落。然而,當他們對曾喜愛的事物失去興趣、情緒低落、疲憊無力,甚至有自我傷害或厭世的念頭時,往往被誤認為「叛逆」、「懶惰」,導致孩子更加孤立與痛苦。

自我價值低落

「我很差」、「沒人喜歡我」、「我根本沒用」等語言,常是青少年自我價值感崩解的警訊。當孩子反覆對自己失望,或經常將自己與他人比較而產生強烈挫敗感時,可能代表其內在已處於脆弱狀態,需要外界肯定與支持。


家長該懂的5種青少年求救訊號

孩子面對心理壓力時,可能不會明說「我需要幫忙」,而是透過行為與習慣發出求救訊號。家長若能夠辨識以下5種徵兆,將有助於及時給予支持,掌握親子溝通的一大關鍵。

  1. 行為或性格出現劇烈變化

原本開朗、愛說話的孩子突然變得沈默寡言、情緒暴躁,或是變得非常易怒、敏感,可能代表他正在經歷強烈的內在情緒。這類突變若無外顯原因(如搬家、家庭衝突等),就很可能是心理困擾的表現。

  1. 睡眠與飲食習慣異常

長時間的失眠、噩夢或早醒,可能反映出孩子焦慮或心事重重;反之,過度嗜睡也可能是憂鬱的訊號。同時,暴飲暴食或食慾不振亦常見於情緒失調的狀況,尤其是與壓力、控制感有關的飲食行為問題。

  1. 對興趣活動失去熱情

當孩子對原本喜愛的事物失去興趣,例如不再打球、不畫畫、不跟朋友互動,也無意投入新活動,表示其內在可能正在經歷某種情緒低落或失能狀態。

  1. 開始說出負面或極端言論

若孩子脫口而出「我好像沒有存在的價值」、「死掉就不用那麼累了」等語句,即使是以玩笑口吻說出,也絕不可忽視。這些語言可能透露孩子已經有輕生念頭,是最強烈的心理求救警訊之一。

  1. 過度依賴或完全封閉自己

有些孩子在心理困擾下,會出現極端的依附行為,黏著父母、老師不放;另一些孩子則可能完全封閉自己,不與家人說話、將自己鎖在房間。這兩種狀況都可能是在尋求情緒上的庇護與安全感。




當孩子表現出求救訊號,家長可以怎麼做?

發現孩子有異狀後,如何「正確回應」非常關鍵。錯誤的指責與壓抑只會讓孩子退縮,學會穩定陪伴與正向引導,才能真正幫助他們走出困境。

用「不批判」的態度傾聽

聽孩子說話時,請暫時放下立場與評價。與其急著糾正或否定孩子的情緒,不如先肯定他願意說出來的勇氣。對話不需要馬上有答案,只要讓孩子知道你願意聽,就是最溫柔的陪伴。

鼓勵表達情緒與壓力來源

與其問「怎麼又這樣?」,不如說「最近好像有些事讓你煩惱?」等開放式問題,引導孩子表達內在想法,有助於紓解情緒、釐清困擾,進一步與父母建立信任感。

創造心理安全的家庭環境

鼓勵分享情緒的同時,也要打造一個「說出來不會被罵」的空間。家中若充滿壓力與指責,孩子很可能選擇沉默。保持開放的態度,讓孩子知道你在意的是他,而不是成績或表現。

視情況尋求專業協助

當孩子表現出持續的憂鬱、焦慮、社交退縮,甚至有自殘、自殺念頭時,請務必盡快諮詢學校輔導老師、兒少心理師等專業人士。越早介入,越有機會扭轉危機!



強化親子溝通,預防心理困擾加劇

親子關係是一條雙向的橋梁,唯有穩定的親子溝通,才能讓孩子在心理困擾來臨時願意向家人求助。

家長可以透過以下三種方式進行親子溝通,強化親子連結:

  1. 建立固定的對話時間:不需長談,重點是有機會說、有空間聽。

  2. 用關心情緒取代追問表現:讓孩子感受到「被理解」而非「被要求」。

  3. 尊重青少年的隱私與成長節奏:不以控制代替支持。當家長願意做一位有耐心的聆聽者,孩子也會更願意敞開心房。


家長的情緒也值得被照顧:別讓焦慮變成無形壓力

面對青少年情緒變化,家長的無力與焦慮其實也需要被理解與照顧。請記住,你不需要當一百分的父母,也可以有情緒與迷惘。試著接納「我做不到完美」的現實,並尋找可以傾訴的管道,或參與家庭教育資源課程來增能。當你學會照顧自己的情緒,才能成為穩定且安全的依靠,真正幫助孩子度過心理的風浪。

學會親子溝通與適時協助,不僅能讓孩子感受到愛,也能在無形中強化親子關係。別忘了,你的陪伴與理解,可能正是孩子走過低潮的關鍵力量!


 
 
 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