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搜尋

當疲憊不再只是「累」:慢性疲勞症候群的真相與5個自我照顧指南


每天早上醒來,彷彿根本沒睡過;明明沒有熬夜,卻總是精神不濟、渾身無力?即使放假休息、試著多睡幾個小時,依然覺得「累到撐不下去」,做任何事都提不起勁,甚至連思考、說話都變得吃力。工作、生活、社交都漸漸吃不消,甚至身體檢查一切正常,卻還是感到「被掏空」?這種說不上哪裡病了,卻又嚴重影響生活的狀況,很可能是「慢性疲勞症候群」(Chronic Fatigue Syndrome, CFS)在作祟。


什麼是慢性疲勞症候群(CFS)?

慢性疲勞症候群,又稱「肌痛性腦脊髓炎」(ME/CFS),是一種以極度疲勞為主症狀的慢性疾病,這種疲勞無法透過休息緩解,並且會持續超過六個月,影響患者的工作能力、學習、社交甚至日常生活。常見的症狀包括:

  • 長時間無法恢復的深度疲勞

  • 睡眠品質差,即使睡很久仍無法恢復精神

  • 認知障礙(俗稱「腦霧」)

  • 肌肉或關節疼痛

  • 感冒樣症狀(喉嚨痛、淋巴結腫大)

  • 體力活動後的延遲性崩潰(Post-exertional malaise)


為什麼會得慢性疲勞症候群?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

慢性疲勞症候群(CFS)的確切原因至今仍未完全明朗,但醫學研究發現,它並非單一因素引起,而是身體、心理與環境壓力長期交織下的結果。以下是目前較常被認為可能與 CFS 有關的幾個重要因素:

一、病毒感染後的異常反應

許多患者在罹患病毒感染(如流感、 COVID-19)後,出現持續數月的極度疲勞與身體不適,這類「感染後疲勞症候群」被認為是慢性疲勞症候群的一個可能觸發因子。

二、免疫系統異常

部分研究指出,CFS 患者的免疫系統可能處於一種長期低度發炎、或反應過度的狀態,使身體即使在沒有病原入侵的情況下,也不斷耗能應對「假想的威脅」,進而造成慢性疲勞。

三、自律神經失調

自律神經系統掌管身體的能量調節、心跳、消化與睡眠節奏;當它出現失調時,會導致身體無法有效恢復、調節睡眠與體能,形成「睡不飽、做不了事」的惡性循環。

四、長期心理壓力與情緒困擾

儘管 CFS 不是心理疾病,但長期的壓力、創傷經驗、焦慮或憂鬱可能會降低身體的恢復力,讓人更容易陷入慢性疲憊的狀態。這並不是說「想太多」,而是壓力真的會改變我們的生理運作方式。

五、生活型態與外在環境

長期熬夜、日夜顛倒、過度工作、缺乏休息、飲食失衡、缺乏運動等,這些習慣若長期持續,會讓身體處於「備戰狀態」,逐漸耗盡能量與修復能力,讓人更容易走向慢性疲勞。


慢性疲勞症候群與一般疲勞有什麼不同?6 大面向幫你一一釐清

日常生活中,我們每個人都會感到疲憊,尤其在工作忙碌、壓力大或睡眠不足的情況下。但「慢性疲勞症候群」(CFS)與一般疲勞非常不同,它不只是「累」,而是一種會長期侵蝕生活功能的身心疾病,其差異如圖所示。


慢性疲勞症候群的 5 個自我照顧練習:不逼自己,而是慢慢陪自己

CFS 沒有單一的診斷檢查,需要透過排除其他可能疾病(如甲狀腺功能異常、貧血、心理疾病等)後,再根據症狀進行評估。對於慢性疲勞症候群的照顧,是需要長期地調整生活節奏,逐步找回身體的修復力。以下五個練習,幫助你在疲憊的生活中,也能找到自己的呼吸空間。

一、練習「配速」生活:與疲憊共存,而非對抗

慢性疲勞症候群的核心挑戰之一,是活動後身體可能進入崩潰狀態(PEM)。因此,「配速」是一種重要的自我照顧技巧。建議每天只安排 60~70% 的體力負荷,不「用光全力」,在每次活動之後,騰出恢復體力的時間。

二、建立有節奏的日常生活:規律,是身體安全感的來源

即使你失去了過去的工作節奏,也不要放棄為自己建立新的生活步調。規律能幫助穩定身體的生理時鐘、自律神經與情緒波動。我們可以固定起床與就寢時間,即使假日也不打亂,並且每天安排一件「輕鬆但有意義」的小事,例如曬太陽、聽音樂、寫情緒日記等。

三、用飲食支持身體修復,而不是對抗

身體在慢性疲勞狀態下,對營養的需求會更高,而消化吸收力可能反而下降。因此,「吃得有品質」比「吃得多」更重要。我們可以多攝取抗發炎食物,例如深色蔬菜、莓果、橄欖油、小魚類,避免精緻糖與加工食品,以減輕身體負擔。

四、擁抱「腦霧」的日常:善用工具,而不是責備自己

CFS 常伴隨認知障礙或「腦霧」,導致思緒緩慢、難以集中。這不是你變笨,而是病症的一部分。建議在這樣的狀態下,可以多使用記事 app、便利貼、日程提醒,讓大腦少負擔;若無法一次完成,可分段進行,允許「未完成」的存在。

五、連結支持網絡:一個人可以孤單,但不必獨自承受

慢性疲勞常讓人感到被誤解或孤立,尤其當身體看起來「沒病」,卻感覺撐不下去時,會格外孤單,但你不需要一個人面對。與信任的朋友或家人分享你的狀況,即使只是「今天比較累,不太能說話」;若情緒陷入低潮,可尋求精神科或身心科的協助,尋找合適的支持方式。


慢性疲勞症候群不是虛構的疾病,也不是你太軟弱。當身體長期處在耗竭狀態,卻無法從休息中恢復,這已經不只是「累」,而是一種值得被理解與照顧的身心狀態。也許你正在承受一種說不出口的困頓,請記住:只是身體在告訴你,它需要另一種節奏,來重新學會生活與修復。這條路上,溫柔地調整生活、傾聽身體的聲音,並允許自己脆弱與休息,都是重要的療癒起點。願你在每一個疲憊的日子裡,都能找到一點點的喘息、一點點的理解,一點點屬於自己的力量。

 
 
 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